![]() |
首页 > 临床报道 > 正文 |
大鼠后发性白内障发生过程中晶状体纤维分化的初步研究 【 2007-10-13 发布 】 临床报道
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短期内即会发生明显的后发性白内障,并表达α、β和γ晶状体蛋白。该动物模型可用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晶状体再生的应用基础研究。 白内障是眼睛内晶状体发生混浊由透明变成不透明,阻碍光线进入眼内,从而影响了视力。 中华眼科杂志三月第三期刊登一项研究,研究者对48只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在术后即刻、1d、3d、1周、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行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取不同时间点后发性白内障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晶状体蛋白基因-αA、αB、βB1、βB2、βA2、γD的表达水平。在组织学和mRNA水平上初步了解大鼠后发性白内障模型形成过程中晶状体纤维的分化。 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黄钰森等研究人员研究显示所有大鼠术后均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术后即刻,晶状体前囊膜下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术后1d,LEC已增殖迁移至晶状体后囊膜中央区;术后3d,晶状体后囊膜中央轻度混浊、皱缩,晶状体囊袋内布满增生的LEC,周边部发生晶状体纤维分化。术后7d,后囊膜中央混浊继续加重,呈放射状皱褶,周边形成Seommering环。术后14d,瞳孔区囊膜组织纤维机化,Seommering环更为明显;术后1个月。新生晶状体纤维填满晶状体囊袋,形成类似正常晶状体的赤道部。术后2、3个月,晶状体纤维继续增生,体积接近正常晶状体。半定量RT-PCR显示术后αA、αB、βB1、βB2、βA2、γD mRNA的表达逐渐增加。 因此可见SD大鼠行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短期内即会发生明显的后发性白内障,并表达α、β和γ晶状体蛋白。该动物模型可用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晶状体再生的应用基础研究。 /**/
更多关于 白内障 的新闻
《上海医疗器械批发》产品推荐
|
合作支持:中华医学会 |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家用护理器械商城 |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 | 医学装备协会 |
刊登广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代理商加盟 | 关于美迪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把美迪网放进收藏夹 把美迪医疗网介绍给我的朋友 给美迪医疗网留言
美迪医疗网广告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产品咨询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传真:021-56532303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沪)-经营性-2009-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90029 ![]() ![]() ![]() 公安备案号 31010602000199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许20210003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备20220042号 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10108676284138X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书:(沪)-非经营性-2023-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