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华 (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江苏 南京 21000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4岁。活动后感胸闷、气短伴晕厥5月入院。 8月前患者剖腹产分娩一男孩,生产过程顺利,产后恢复良好。自产后3月起经常感到活动后气短,并在一次爬楼时突发意识丧失摔倒,后自觉症状进行性加重,步行数十米即气喘明显,于2005年2月4日收入我院。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性疾病史,无肝炎病史,无毒物接触史,无呼吸睡眠暂停史,妊娠3月心电图检查正常(图1)。

查体:BP 110/70 mmHg( 1 mmHg =0。133kPa),P 25次/分,口唇红,无颈静脉怒张,两肺呼吸音清,对称,无干湿罗音;心界扩大,心率96次/分,律齐,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亢进,三尖瓣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倾,SⅠQⅢTⅢ,胸前导联V1-5T波倒置,出现类似冠状T的改变;Ⅱ、Ⅲ、aVF出现ST-T改变,顺钟向转位;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肺性P波(图2)。

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室增大,重度肺动脉高压,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连续多普勒(CW)测肺动脉收缩压85 mmHg(图3)。

下肢深静脉显象+肺灌注扫描ECT未见异常改变。肺动脉16排螺旋CT平扫+增强未见异常。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左心室造影记录:测肺动脉压77/30(46) mmHg,右室压77/-4(70) mmHg,肺动脉造影示左右肺动脉稍扩张,未见明显缺损,右室造影无心室及主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无肺静脉畸形征象。免疫学检查:ENA多肽,ANA,抗ds-DNA等均阴性。目前诊断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PH),予地尔硫等药物治疗后好转。
2.讨论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其基本病理特点是肌型小肺动脉丛样病变,血管腔逐渐闭塞,肺动脉压进行性升高,若未及时诊断并积极准确干预,患者一般在出现症状后 2~3年内死亡[1]。现有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无法改变其自然病程,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一般认为本病与遗传、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右芬氟拉明等食欲抑制剂、工业污染、免疫学异常等有关。本例患者与妊娠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我们分析有以下可能机制参与:(1)雌性激素作用: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引起动脉平滑肌萎缩,明显降低动脉壁糖原导致血管炎症反应,使受累血管出现内膜的成纤维组织增厚,中膜增厚或变薄,纤维变性,纤维组织和弹性纤维断裂、重叠或消失。假定中膜肥厚代表肺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无限制增生和收缩,则肺血管收缩可以被认为是肺动脉高压的原因。也有认为雌激素引起动脉中膜某些酶活性的降低,使动脉壁受损,从而导致原位血栓形成等,是PPH的主要发病因素。(2)微栓塞引起的继发性改变:我们知道,剖腹产手术是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本例患者产后3月出现的临床症状与肺栓塞非常接近,包括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让笔者首先考虑肺栓塞诊断,但在全面检查后却并未发现血栓的存在,我们认为,能否作出这样的假设,病变之初,患者确有微小血栓或羊水栓子栓塞了肺部毛细血管后微动脉,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坏死,内皮损伤,血小板激活和血管活性物质等释放可能启动或维持了整个疾病过程[2]。Stelzner等[3]研究表明:肺泡低氧时可引起血浆内皮素-1(ET-1)含量增加,这与缺氧时肺组织对ET-1的合成增加及清除能力下降有关。而ET-1是至今发现的最强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它不仅能通过内皮素受体(ETR)直接参与肺血管收缩,还有促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使肺动脉管腔狭窄及肺血管阻力增高。这在近年来的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已得到证实[4]。微栓子假说的提出为我们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荆志成,王辰,程显声.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7.
[2]陆艳辉,赵彦芬,刘国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1):4-7.
[3]Stelzner TJ,O'Brien RF,Yanagisawa M. Increased lung endothelin-1 production in rats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J Physiol,1992,262(6):l614.
[4]Zamora MA,O'Brien R,Rutherford RB.Serum endothelin-1 and cold provocation in primary Raynaud's phenomenon[J]. Am J Respir,1993,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