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征1 白玉盛2(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疟疾常见于红细胞内寄生虫感染及红细胞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鲜有报道,我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 女 8岁, 汉族 ,因“发热9天”于2004年5月16日由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入院。
患儿2004年5月7日无明显原因发热,查体:T39.4℃,P126次/分,R30次/分,BP80/50 mmHg,体重22kg。伴阵发性头痛;无咳嗽,流涕;无咽痛、恶心、呕吐;无腹痛;全身皮肤粘膜无皮疹、瘀点、瘀斑;无鼻衄、胸闷、心悸、关节痛等症状。神志清,精神佳。无咽部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生理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正常。入院查血常规:WBC4.2×109/L,L18.9%,N71.7%,Hb94g/L, RBC3.35×1012/L,PLT30×109/L。
初步诊断:发热原因待查
并进行全面检查:便常规、尿十项正常;ANA-抗核抗体及抗ds- DNA抗体阴性;ENA测定:抗SSB、 抗Sm、抗Scl-70、抗WPNP、抗SSA均阴性;抗Jo-1、抗rRNP弱阳性。细菌血培养:无菌生长。肺炎支原体抗体阴性。ASO≤250。RF1:8;乙肝系列阴性。血凝:PT13.8秒、INR1.27、FIB4.4g/L、APTT28.3S。肥达反应阴性,Coomb’s、酸溶血及尿ROUS试验均阴性。IgG5.79g/L ↓,IgA0.22g/L ↓,IgM1.00g/L,ALT33.3IU/L,AST47IU/L↑,ALP134IU/L,GGT64.0IU/L↑,T52.8g/L,A33g/L↓, G:19.8g/L, TBil24.3Mmol/L,DBiL9.5Mmol/L↑,IBIL14.8Mmol/L,HBDH314 IU /L↑,LDH444IU/L↑,LD-L157.2U/L↑,CK-MB12.0IU/L, CRP3.9 U / L,BUN5.0mmol/L,CREA65.6Mmol/L,UA260Mmol/L,GLU5.1 mmol/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①肝相对略大,未见占位性病变。②胆肾未见异常病变。
5月17日血常规示:WBC3.3×109/L 、RBC3.07×1012/L、HGB85g/L、MCV74.6fL,MCH27.7pg,MCHC371g/L,PLT14×109/L,LYM%0.336,MXD%0.099,NEUT%0.565,RDW0.130。血小板呈进行性下降。骨髓像: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66.5%,中幼粒细胞比例稍高,轻度类巨变,可见核浆发育不平衡,胞浆颗粒明显增粗并可见空泡;红系占20.5%,以中幼红细胞为主,有轻度类巨变,偶见双核、分裂相;巨核细胞极度增生,全片可见785个,其中:原始巨核3个;幼稚巨核97个,且可见双核;颗粒巨核659个;产板巨核7个;裸核19个;多个成熟红细胞胞体内可见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和配子体等。见图1-6。

2 讨论
2.1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有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及其他病原体感染[1]。该患儿患有疟疾,考虑血小板减少与疟原虫感染有关。
2.2 发现血小板减少及疟原虫时患者未使用过任何药物,而且药物所致的抗原抗体反应多在细胞膜上发生,一般者发生于外周血血小板而不影响骨髓巨核细胞[1]。故排除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3 该患者入院时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瘀斑、瘀点,无皮疹及咽部充血。考虑感染性血小板减少除了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出血症状严重外,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症状较轻,有时并不出现出血症状[1]。
2.4 血小板破坏过多或消耗过快时,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常增多[1]。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31-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