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志(阳春市中医院 广东 阳春 529600)
【摘要】 目的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分析。方法 将200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组与中医治疗组及西医治疗组比较观察不同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A、B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其血液流变学及头部CT显示三组变化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疗程短,治愈率高,后遗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脑梗塞 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致残率高,我科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脑梗塞患者,比较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200例患者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均经头部CT证实,有严重心功能不全疾病患者除外。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A组〔中医治疗组〕和对照B组〔西医治疗组〕。
1.1.1 治疗组 100例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40~78岁,平均59.5岁,病程5~40天,平均15天,完全性偏瘫30例,不完全性偏瘫35例,失语50例,其中运动性失语30例,不完全性混合性失语20例,合并高血压60例次,合并冠心病69例次。
1.1.2 对照A组 50例,男30例,女15例,年龄42~55岁,平均50岁,病程4~48天,平均15天,完全性瘫痪30例,不完全性瘫痪20例,失语50例,其中运动性失语40例,混合性失语10例,合并高血压20例,冠心病10例次。
1.1.3 对照B组 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4~45天。完全性瘫痪30例,不完全性瘫痪20例,失语30例,其中运动性失语20例,混合性失语10例,合并高血压30例次冠心病20例次。
三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并发症评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案
1.2.1 对照A组(中医治疗) 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方,加丹参、狶签草、方药组成:黄芪20~120g、归尾20~40g,川芎20~50g、桃仁10~20g、红花10~20g、地龙20~50g、狶签草10~15g、丹参20~30g,水煎服,每天一剂,个别重症者可早、晚各一剂,恢复期减量每天或隔天一剂。
1.2.2 对照B组 以常规西药方法治疗,用脑活素(脑蛋白水解物)血栓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等静脉滴注、配合降压、对症等方法治疗。
1.2.3 治疗组 以对照B组(西医方法)治疗方法配合对症等常规西医治疗,并服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丹参及狶签草。
三组患者均以治疗2~3周为一个疗程,各治疗1~2个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中风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
治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肌力提高3级以上,生活完全自理,评分76%以上。
显效: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肌力提高2级以上,可独步行走、生活部分自理,评分达50%~75%。
好转: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肌力提高1级,扶拐杖可站立,生活不能自理,评分11%~50%。
无效或恶化或死亡:评分:0~10%。
2.2 三组患者比较及治疗 CT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见表1~4。
2.2.1 三组疗效比较 见表1,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

2.2.2 三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肌力恢复情况 见表2,治疗前3组病例肌力均在0~1级之间,3组病例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肌力恢复比对照组(A、B)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

2.2.3 三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 见表3

2.2.4 三组患者治疗后CT显示情况 见表4

显效:指缺血性病灶(梗塞病灶)消失(吸收)或大部分消失(大部分吸收)
有效:梗塞病灶部分消失
无效:梗塞病灶无变化或继续扩大(恶化)
注:治疗组与对照A组比:XXp < 0.01
治疗组与对照B组比:△△p < 0.01
治疗组与对照A、B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
3 讨论
脑梗塞(或梗死)中医属“中风”“卒中”等范畴,本病以40岁以上中老年人、气血亏虚、劳逸失常、饮食不振、致生痰浊、气滞血瘀、阻塞脉络,病机为络塞血瘀,血行不畅,治则活血化瘀,通过经络、豁痰开窍(1),补阳还五汤为专治机体气虚,血瘀所致中风的传统名方(2),历来为医家推崇。该方由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中药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元气,重用地龙通经络,以奏药效。黄芪为补气要药,有健脾益气、补气还阳之功。方中加用狶莶草有舒筋活血、通经络、强筋健骨作用(3)。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有活血化瘀功效(4)。川芎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等作用,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由血粘度增高导致血瘀,血液流变学指标反映血液粘稠性、粘滞性、聚集性。补阴还五汤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凝血及抗血液粘稠性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促进血液在体内运行,从而取得疗效。低分子右旋糖、维脑路通或血栓通、路路通注射液等药的应用,均起到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稠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5),促进机体对氧的利用,有利于栓塞部位的功能恢复(6),脑活素(脑多肽或脑蛋白水解物)是脑细胞代谢活化剂,内含85%的人体必需氨基酸,约15%的氨基酸组成低分子肽,脑活素(脑蛋白水解物)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神经组织细胞参与脑细胞蛋白合成及核酸代谢,能增加脑组织内葡萄糖和氧的利用,改善脑组织的能量供应,提高脑组织抗缺氧和低御毒性物质的损害能力(7)。
脑梗塞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脑血管异常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另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乙醇中毒、高血脂等而致红细胞凝集性增加,变形性降低,血管的光滑度及负电性降低,血小板凝聚性、粘附性增加,从而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脑血流量减少,如同时并有血压低下、血流缓慢或有漩涡,血液成分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等情况,即可形成血栓而致病,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栓形成及脑梗塞病,既可改变气虚,血瘀患者的血液浓缩粘稠状态及泵功能和微循环动力性障碍,又能明显地扩张血管,增加脑的营养性血流量,使损伤的脑组织恢复血肿吸收,同时还能显著地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血压、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性消退,所含一定量微量元素Mn、Fe、Cu、Cr、Ni等可补充、矫正脑血栓患者微量元素代谢失调(8)。中西医结合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中西药物的长处,其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后遗症及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1.31
[2] 查良行,沈自户,张萍.补阳还五汤冲剂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2):74.
[3] 赵力,张媛,徐忠信,等.狶莶通栓丸治疗脑血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2):71.
[4] 曹元成,马英玲.丹叁的多种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4.1(创刊号):20.
[5] 陈国伟,王鸿利.现代急诊内科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669.
[6] 曹子恢.维脑路通、丹叁治疗脑血管病84例疗效分析//顽固杂病证治秘要.亚洲出版社,1993:180-181.
[7] 吴香亭,许玉峰.综合治疗散发性病毒脑炎177例体会//临床专病治验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08.
[8] 甄挺.脑血栓病的一种特效疗法//临床专病治验辑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