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乐勋 陈绍福
医院经营效益
医院经营效益的概念
医院经营效益是指医院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有益成果与消耗资源总量的比例,即“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所得与所费之比”。经营效益的概念不等于“金钱”、“利润”、“产量”、“产值”或“发展速度”等概念。
医院经营效益的内涵
医院效益可分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对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所做的贡献。它是一个计量的综合性指标,可用社会生活质量的实际提高水平来衡量。对医院来说,讲求社会效益就是做好防病治病工作,保护社会劳动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经济效益定性的概念是指在经济方面收到的有益的效果。定量的概念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劳动成果的比较。经济效益的高低本质上存在于比较之中,它是一个在比较中才能存在的概念。我们讲求经济效益,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医院来说,讲求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院经营具有双重效益:一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医院是公益性医疗福利保障体系的载体,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医院经营效益首先是指医院投入一定的医疗资源,所取得的符合社会人群医疗保健需求的社会效益;二是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消耗,需要获得经济补偿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收益,即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医院通过国家投入和自筹投入,不断得到发展,取得固定资产增值的效益。
在医院经营中,既要突出社会效益的一面,也要强调经济效益和资源增值效益的一面,力求使医院经营效益的上述内涵协调统一起来。在卫生经济学中,医疗单位的经济收入和经济效益是有区别的。
经济收入,是指医院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向病人收取的各项医疗费用,以及其他各项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制剂收入和其他收入,合称业务收入。经济效益,则是以较少的劳动耗费,提供较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保健服务,也就是通常说的多治病、治好病、好得快、花钱省。这种服务,体现了数量和质量、技术和经济、微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医院社会效益概念的表达
从医院经营效益的内涵来看,它与企业的经营效益概念是不同的。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为国家或私人经营者创造利税,以及获得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财力相统一的经济效益;而医院的经营效益,首先是难以用货币值衡量的社会效益。由于过去在医院管理工作中,长期缺乏经营意识和效益观念,医院的社会效益不过是一种很笼统的非确定性概念,因而使它与可计算的经济效益形成了观念上的极大反差。
为明确医院社会效益概念,需要研究建立表达这种效益概念的效益指标。过去主要用传统的医疗统计指标表达医院社会效益。但是,效益概念不是指“产值”、“产量”和工作量,因而医疗统计指标不能确切地代表医院的社会效益。为适应医院经营管理的需要,应该研究建立反映医院整体性质经营效益和专项医疗资源投入经营效益的分析评价指标,以便确切地表达医院经营效益水平。
评价医院经营效益的原则
坚持成果与消耗相联系的原则,切不可单纯以成果指标或单独以消耗指标进行效益分析与评价。只有把相对应的两种指标联系起来,按其比值进行分析与评价,才符合经营效益的真正涵义。
坚持有益成果的原则,不能将全部业务内容和工作量的有益成果与无益的活动内容和结果混在一起与医疗资源消耗相比。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就等于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甚至是虚假的经营效益。
坚持计算全部消耗的原则,消耗(投入)是指全部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和投入,既包括实际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全部消耗,也包括多占用的人、财、物资源或损失、浪费的资源;既包括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活劳动消耗,也包括闲置不用或多占用、积压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活劳动消耗。
医院经营效益评价目的
医院的经营目标可以概括为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求生存,求发展。同时,医院必须具有生存下去的条件,而且需要不断发展,才能求得生存。
医院经营效益评价,就是对医院医疗卫生服务及科研、教学成果与医疗资源消耗进行比较分析。追求综合效益和两个效益的统一,这是医院经营管理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进行经营效益分析评价,有利于保证医院的正确经营方向,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经营效益分析评价,应达到以下目的要求:
● 分析医疗资源投入的效益,提高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果。医疗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建筑设施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应按其总投入与综合产出的比值进行总体效益分析;并进行专项资源投入与专业产出比值的效益分析,以改善投入结构和提高效益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果。
● 分析经营效益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医院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效益水平的提高或下滑,既有客观原因,又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只有通过客观分析,才能找出影响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为改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分析经营效益结构,改善医院医疗服务效果。医院经营效益分析,是指经营投入项目、种类与其产出比值的分析,例如药品经营额、仪器设备经营额、技术劳务经营额等经营收益结构;又如医疗、教学、科研等资源投入及其社会效益的结构分析等。
● 对医院建设项目、仪器设备购置和技术开发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为医院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进行医院经营效益分析,还能够为国家医疗资源投入、分配决策,以及为改革医疗制度或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提供科学依据,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具有宏观指导意义。
医院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状况要做出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就必须把医院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放在整个医院经营过程中加以考察,把影响某项指标完成情况的各个因素都展示出来,透过复杂的现象,方能找出本质原因。
医院为了分析评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低,必须要有衡量尺度,这些衡量尺度就是评价指标。衡量一个医院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设立多个评价指标,或者几组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案例见上页)。
医院经营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近年来,国内许多医院及管理专家对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鉴于社会经济效益的高低,本质上存在于比较之中,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没有比较就难以说明社会经济效益的高低与多寡,目前比较通用和最简便易行的是采取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一般从两方面比较:一是进行纵向比较,即本期指标与过去同期指标比,适用于考察同一个医院或同一类医院前后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借以了解不同时期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指标完成的好坏,有助于吸取过去经验,改进今后工作;二是进行横向比较,即地理位置、交通情况、规模大小、设备条件、技术水平等近似医院间的比较,适用于卫生局评价性质相同又具可比口径的所属医院,或某医院通过与同类医院相比来评价自己的社会经济效益情况,借以发现先进与落后的差距,有利于取长补短,发挥优势。
在医院的经营效益评价工作中,常用的比较分析方法:标准值比较法、单项指标相对比较法、平行数列对比法、综合计分比较法、“所费”“所得”比较法、费用效益分析法、费用效果分析法、医院经营效益简易比值分析法等。
医院提高经营效益的途径
分析与评价医院经营效益的目的意义,就在于找出影响医院经营效益的因素,寻求提高医院经营效益的途径和措施。正确认识制约医院经营效益诸因素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力求在医院经营管理实践中扬利避害,这是提高经营效益的根本途径。
医院提高经营效益的基本准则是“投入少、产出高”。遵循这一准则,能否在同样医疗费用消耗的情况下为更多的病人服务,能否在同质等量地为病员服务的情况下使医疗费用更少,具体表现为“两低三高”:即医院低投入,病人低费用,服务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
要求每个病人的“低费用、高疗效”,从表面上看,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医院的业务收入,但是医院可以也应该通过增加医疗服务项目,扩大服务总量,更大地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而增加自身的业务收入;此外,医院还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重视经济核算,控制不必要的支出。通过合理“增收”和科学“支出”,提高工作过程中的收入与支出比,达到提高医院经营效益的目的;因此,提高医院经营效益,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第一,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第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第三,扩大就诊人数;第四,增加医疗服务收入。
● 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第一,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和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积极性;第二,实行经济核算和成本核算,促使医院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努力降低消耗;第三,搞好财务、药品和各项财产物资管理。
● 重视医院投资使用方向的论证,包括合理确定用于维持原有服务规模和扩大服务范围的投资比例;用于尖端技术建设项目和常规技术建设项目的投资比例;用于主导科室、部门和辅助科室、部门的投资比例等。
● 提高医院人才、财力、物力、信息等资源的利用程度。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筹措充足的财力,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
●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优劣,通常表现在:第一,各个单项服务(包括诊断、治疗)能否有效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二,各科室和相关部门配合是否协调,是否给病人以最大的方便;第三,所采用的服务方案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