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后,广东省医疗服务领域取消了政府定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由定价
文/薛城
经过长期酝酿后,2006年6月23日,广东省物价局与卫生厅联合发布了《广东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政府指导价格》,标志着广东省医疗服务告别政府定价,进入政府指导价时代,中央政府推行的医疗服务规范化又取得了“地方性”胜利。
与其他省市不同,广东省的价格改革方案事先举行了由六个方面代表参加的听证会。饶是如此,改革方案依然受到部分界别的质疑。
原则:规范为主 调价为辅
广东省医疗服务规范和价格调整方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规范医疗服务内容,二是取消政府定价,确立政府指导价的定价原则,三是确立各医疗服务项目的政府指导价。改革设计者认为,通过引进政府指导价,可以促进医疗服务的市场竞争,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改革方案清理、归并了原有省立医疗服务项目标准,采纳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规定的医疗服务国家标准,规划了医疗服务的编码化管理。
此前,广东省的营利与非营利性医院都执行政府定价,严禁价格上下浮动。改革后的医疗服务价格将取消统一的政府定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由定价。在不高于政府指导价的前提下,医院可自主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定价策略是,以1999年广东省颁布的《中央、部队、省属驻穗医疗单位收费标准》和省级“三级甲等”医院现行医疗服务价格为基础,加上服务项目所包含的材料费用。省级政府指导价既是中央、军队、武警、省属驻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执行的最高价格,也是各地政府指导价的上限。在确保服务价格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各地市物价局、卫生局制定区域政府指导价。针对城乡差异,可以制定不同的指导价。中央、军队、武警、省属驻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将在2006年10月1日前执行改革方案,而广东省各地市将在明年第二季度开始执行新的医疗服务方案。
在此基础上,遵循“总体不变,有所下降”的“结构性调整”原则,行政部门调整了313项医疗服务的政府指导价格,被媒体形象地称为“有降有升”。
调价:降低设备检查费 提高劳务费
调价的313项医疗服务占服务项目总量的7.89%,降价的服务项目维持2005年听证方案中的数量,即222项,价格上调的服务项目从听证方案的127项减少到91项,同时降低19项上调项目的上调幅度。与听证方案相比,调价涉及到的服务价格降价幅度从1.03%扩大到2.61%,一年可为全省患者减负2.85亿元,其中中央、军队、武警、省属驻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下调金额6000万元。
涉及降价的医疗服务收费主要包括大型设备仪器的检查费用、一次性医疗耗材费用、防止分解收费的手术打包治疗费。在价格下调的222项医疗服务中,大型设备的检查治疗项目占据167项之多,下调幅度最大的包括全身肿瘤扫描(PET)、X刀、伽玛刀等。伽玛刀从16420元降至6200元,X刀肿瘤治疗从15000元降到6000元,PET从8500元至1万元降到6500元,CT增强扫描从1176元降到500元,CT平扫由781元降至350元。一些小型设备的检查费用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如B超常规检查从63元降到40元。
方案申明,未明确规定可另外计费的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用耗材,一律不得额外加收任何费用。已明确规定可另外收费的一次性医用耗材,按医疗机构实际购进价格加上规定的“加成差率”收费。购进价1000元(含1000元)以内的最多加收10%差率;购进价1000元以上的,实行累进差率,1000元以上部分加收8%,但单件一次性医用耗材加价部分最高不得超过800元。与改革前15%的加成差率相比,一次性医用耗材收费大幅降低。需要另外计费的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用耗材,医疗机构应当提前将价格、预计使用数量等告知患者,并须经患者或其家属确认。
改革方案对手术收费采用“整体打包”策略,消毒药品、冲洗盐水、一般缝线、敷料、手套、棉球、纱布等常用耗材均列入手术成本,不许另行收费。
调高价格的服务主要以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项目为主,如灯火灸、颈椎病推拿治疗、门诊挂号、住院诊查、护理、体检、灌肠、洗胃、注射等服务项目的收费均有所增加。其中,主任医师的挂号费由6元提高到8元,享受政府津贴的名专家挂号费为50元,I级护理费从8元调整为12元,而难产接生费涨至170元。
质疑:改革方案“明降暗升”
部分群众对成本测算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在广东省卫生厅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和物价局价格成本调查队的医疗服务成本测算报告中,医疗服务总成本分为劳务成本(33.9%)、材料成本(15.4%)和其它成本(50.7%)。反对者认为,“其它成本”是非常模糊的概念,不够详细,以此为基础的成本核算难以证明何种医疗项目需要调整价格,以及如何调整。
有市民认为,无论从服务项目的数量还是从价格调整幅度而言,此次价格调整都显得微不足道。只有5.6%的服务项目下调价格,而降价幅度仅有2.61%。虽然伽玛刀治疗等大型仪器服务大幅降价,但毕竟属于“小众”检查项目。价格上调项目以门诊费等常见医疗服务为主,这将增加多数患者的就医负担。对大多数患者而言,改革方案是“明降暗升”。广东省卫生厅官员也表示,调价虽然对医院内部不同科室间的收入平衡会有影响,但对医院总收入的影响不会特别明显。中山市坦背医院卢浩青副院长认为:“基层医院鲜有大型设备,受调价的影响不大。”广东达仁微侵袭神经外科医院吴力院长曾参加2005年听证会,她评价说:“最终方案中大型仪器的检查费用降幅太大,医院的收入损失非常巨大。”
其实,早在2005年广东省医疗服务价格听证会上,上述质疑就已经存在。
广东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叶煜荣教授认为:“此次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医疗困境,只能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稍有缓解。目前有60%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这才是问题的根源。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费用有所提高,但是,调整额度较小,依然有上升空间。大型设备的检查费用大幅下降,但不会造成医疗亏损,医院仍然会有较大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