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首页 > 美迪医讯 > 思考:谁来主刀IT医疗?  

思考:谁来主刀IT医疗?

【 2007-10-23 发布 】 美迪医讯
美迪网领先的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

也许你很难想象CIO和医疗设备之间的关系,但现在,他们的确变得密不可分。Ravi Nemana,旧金山卫生保健技术研究所资深医疗IT顾问说,“现在开发的医疗器械和传感器都是数字式的,这意味着你可以把它送到任何地方分别进行处理,可以将诊断和治疗分离,还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传送、分类或处理这些信息,这就涉及到首席信息官(CIO)了”。

GE公司急性医护业务市场经理Philip Settimi对此深有同感。他说,CIO对他们公司卖到医院的监护设备有大约一半的否决权。

事实上,医疗器械正在趋向数字化,笔记本式手写输入电脑、掌上电脑和黑莓正在临床医学领域同时大量应用,这些也同时被要求无线连接到医院的通信基础设施中去。

的确,医疗和IT正在紧密结合,为IT企业和医疗企业共同创造了新的机会。

Frost&Sullivan分析师Sumanth Kambhammettu表示:“从全球来说,医疗IT领域必将取得有机增长,这应归因于电子医疗记录(EMR)等临床系统以及病人管理系统(PAS)等管理系统所产生的收益。”

被包围的医疗设备

中国市场的潜在能力再一次在医疗行业被加以证实后,跨国公司们再度发起了新一轮的冲锋。

统计显示,我国医疗企业和设备进口近年来一直呈上升态势,增长迅速。如磁共振,我国现有装机总量为1500台~2000台,其中3/4是进口产品。与磁共振类似,在其他数字医疗设备领域,进口量也逐年加大。2005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

在2006年1季度CT设备的中标代理商市场中,西门子的相关中标金额明显大于其他各中标代理商,其累计中标金额近1700万美元,占据代理市场37.29%;之后是GE,中标金额为554.42万美元,占比为12.19%。其他各中标代理商的中标金额占比较小,都在7%以下。

除了众所周知的GE、西门子、飞利浦三大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外,英特尔、微软、思科、柯达等公司的身影也频繁闪现。

“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三大医疗市场,并正以14%的年增长率成长,预计在未来5~10年间将超过日本市场。”飞利浦医疗系统部执行副总裁舒赫曼表示。

但和这一增速比起来,国内整体的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全国18万家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5%左右使用的还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它们更新换代的过程又是一个需求释放的过程,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落后的技术水平让跨国公司得以“攻占”了市场的大部分“领土”。

以飞利浦为例,据了解,目前其医疗系统业务已达到全球业绩的21%。一位医疗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核磁共振、CT和X光机市场大多被东芝、西门子和GE等品牌占据,其中西门子的产品最贵。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毫无“插足”之地,东软集团副总裁兼东软医疗总裁郑全录告诉本刊记者,东软自主研发的CT、磁共振等产品目前已出口美国、意大利、巴西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目前东软医疗系统营业额占集团总营业额的比例为30%,仅大型医疗设备就拥有近5000家医院用户。

白热化的信息化

由于医疗设备多数为跨国企业所把持,因此留给中国企业的机会更多地存在于医疗信息化和医疗服务上面。

“医疗信息化的竞争相当激烈,目前主要还是以HIS(医院信息化系统)为主。很多企业为了争到项目,甚至采用低价的策略,这导致利润越来越薄。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被迫退出了这一行业。”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卫生行业销售总监梁松告诉《数字商业时代》。

据了解,目前华为3com、联想、浪潮、紫光等厂商都推出了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尽管影响力还有待积累,但是也从侧面体现出医疗行业信息化的“聚焦”趋势。

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在医疗信息化市场还是以做软件为主,国内现有做HIS的ISV(独立软件商)有300多家,但其中活跃的并处于竞争层面的只有十几家,比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而更有业内人士断言,未来会只剩4~5家。

同时,尽管这一行业是中国企业主要的机会,却仍然避免不了跨国公司的进入。

英特尔在2005年年初架构重组时,就把医疗部分单列出来,独立门户,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当时任英特尔中国公司总经理的赖一龙这样描绘英特尔数字医疗的蓝图:在中国现有18万家医院寻找培养对象,找出一个适应中国医院的数字化模式,并借助联想、方正、同方等合作伙伴的力量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医院中去,争取在2006年帮助中国打造100家数字医院。

而据一位与英特尔合作多年的ISV说,英特尔最近一年中对中国医疗行业市场的投入明显加大,一个最直接的例证就是数字医疗事业部在中国工作人员数量的明显增加。

其他厂商也不甘落后,目前大部分HIS建设的大型医院中都可以看到思科产品的影子;微软则专门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也开发出了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并力图使之成为未来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

信息共享受阻“利益共享”

“曾有人说,医疗业的IT化是中国IT业最后一块‘肥肉’,的确,这一市场看起来很大,但却并不‘肥’。”梁松说。

国外厂商的“蛋糕”主要是在硬件采购上,国内则主要是做软件。由于售价过高,而且本地化难以解决,所以软件部分仍然被国内企业所把控,但这也并不比做硬件获利大,“由于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领域,因此市场已被瓜分得很细了。”

梁松说,国内的医疗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HIS,但主要以财务系统信息化为主,目前国内70%~80%的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医院应用系统,会加入一些临床的东西,如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等,现在国内有20%左右的医疗正在向这一阶段转变;第三阶段是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包括若干医院之间的体系共享,以及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某区域间的共享,可能涉及居民档案、突发卫生事件等等。而这一阶段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应该成为一个趋势。

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介绍说,一般而言,大型医院都在积极推进临床IT应用,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十分接近。目前尽管尚没有全行业IT需求的数据,但是估计IT年度预算占医院年收入的比例总体大约在0.5%~1%,处于明显偏低的水平。

白热化的信息化

由于医疗设备多数为跨国企业所把持,因此留给中国企业的机会更多地存在于医疗信息化和医疗服务上面。

“医疗信息化的竞争相当激烈,目前主要还是以HIS(医院信息化系统)为主。很多企业为了争到项目,甚至采用低价的策略,这导致利润越来越薄。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被迫退出了这一行业。”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医疗卫生行业销售总监梁松告诉《数字商业时代》。

据了解,目前华为3com、联想、浪潮、紫光等厂商都推出了数字医疗解决方案。尽管影响力还有待积累,但是也从侧面体现出医疗行业信息化的“聚焦”趋势。

据统计,目前国内企业在医疗信息化市场还是以做软件为主,国内现有做HIS的ISV(独立软件商)有300多家,但其中活跃的并处于竞争层面的只有十几家,比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而更有业内人士断言,未来会只剩4~5家。

同时,尽管这一行业是中国企业主要的机会,却仍然避免不了跨国公司的进入。

英特尔在2005年年初架构重组时,就把医疗部分单列出来,独立门户,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当时任英特尔中国公司总经理的赖一龙这样描绘英特尔数字医疗的蓝图:在中国现有18万家医院寻找培养对象,找出一个适应中国医院的数字化模式,并借助联想、方正、同方等合作伙伴的力量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更多医院中去,争取在2006年帮助中国打造100家数字医院。

而据一位与英特尔合作多年的ISV说,英特尔最近一年中对中国医疗行业市场的投入明显加大,一个最直接的例证就是数字医疗事业部在中国工作人员数量的明显增加。

其他厂商也不甘落后,目前大部分HIS建设的大型医院中都可以看到思科产品的影子;微软则专门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也开发出了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并力图使之成为未来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

信息共享受阻“利益共享”

“曾有人说,医疗业的IT化是中国IT业最后一块‘肥肉’,的确,这一市场看起来很大,但却并不‘肥’。”梁松说。

国外厂商的“蛋糕”主要是在硬件采购上,国内则主要是做软件。由于售价过高,而且本地化难以解决,所以软件部分仍然被国内企业所把控,但这也并不比做硬件获利大,“由于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领域,因此市场已被瓜分得很细了。”

梁松说,国内的医疗信息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HIS,但主要以财务系统信息化为主,目前国内70%~80%的医院仍处于这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医院应用系统,会加入一些临床的东西,如电子病历、健康体检等,现在国内有20%左右的医疗正在向这一阶段转变;第三阶段是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包括若干医院之间的体系共享,以及中小城市或大城市某区域间的共享,可能涉及居民档案、突发卫生事件等等。而这一阶段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应该成为一个趋势。

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主任李包罗介绍说,一般而言,大型医院都在积极推进临床IT应用,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十分接近。目前尽管尚没有全行业IT需求的数据,但是估计IT年度预算占医院年收入的比例总体大约在0.5%~1%,处于明显偏低的水平。

本文关键字: IT医疗 
收藏本文到: Google书签 Digg Live Bookmark Yahoo书签 Facebook 百度搜藏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天极网摘 和讯网摘 POCO网摘 QQ书签

  《美迪医讯》欢迎您参与新闻投稿,业务咨询: 美迪医疗网业务咨询

我要评论:《思考:谁来主刀IT医疗?》
匿名发表 我的名字: Email: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更多关于 IT医疗  的新闻

合作支持:中华医学会 |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家用护理器械商城 |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 | 医学装备协会
刊登广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代理商加盟 | 关于美迪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把美迪网放进收藏夹  把美迪医疗网介绍给我的朋友  给美迪医疗网留言
美迪医疗网广告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产品咨询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传真:021-56532303    美迪医疗网业务咨询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沪)-经营性-2009-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90029 沪ICP备14001091号-8
 
公安备案号 31010602000199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许20210003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备20220042号
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10108676284138X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书:(沪)-非经营性-2023-0081
消防排烟风机 华创商务网
美迪医疗网广告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产品咨询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传真:021-56532303   美迪医疗网产品咨询 本QQ仅咨询广告和会员业务,不咨询产品和药品等业务美迪医疗网推广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