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3月16日,在地级威海市成立半年之后,一个不起眼的镇办输液器小厂———威海国营医疗器械厂诞生了,启动资金2.5万元。
20年,弹指一挥间。
20年间,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伴着地级威海市的科学发展,不为人知的小厂成长为总资产35亿元、国内最大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的企业。威高集团昂首挺立于世界医疗器械行业之巅。
探寻威高集团20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创新伴随企业发展始终。威高集团已成为威海、山东乃至全国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
“驱使威高集团做大做强的源动力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促使我们必须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威高集团董事长陈学利这样总结。
责任
———20年,威高因责任而卓越
人需要一种精神,企业的持续发展更需要一种精神做支撑。
“支撑威高发展的,是一种做大做强中国医疗器械的责任和使命。”陈学利说,带着这一责任,威高集团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在每一次重大转型中,都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
威高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建厂至1997年,是威高艰苦创业的10年;1997年至2003年为发展期,威高逐渐走上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舞台;2004年至今为巩固期,威高开始了向世界医疗器械强企的突围。
三个阶段,三次跨越。
从一个乡镇福利小厂起步,可以说,前10年,威高是带着“为工人找活路、为国营企业找出路”的责任上路的。在建厂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威高相继兼并了5家负债380万元的濒临倒闭的镇办企业,当年就偿还债务实现扭亏为盈。
敏锐地捕捉到当时刚刚兴起一次性输液器市场,威高用10年的时间,完成企业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时期,威高靠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卫生材料等低端产品闯天下,构筑起了庞大的销售网络,为企业提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威高开始谋求腾飞———一方面稳固低端市场、一方面向高端市场进军,加大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转移步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医疗器械和药品生产齐头并进。
这一重大的产业调整转移战略,吹响了威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号角。
2002年,威高集团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心脏药物涂层支架面世,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彻底改变了心脏涂层支架长期被强生、波士顿等欧美企业垄断的局面,将原来高达4000美元的进口价格一下子“拉”到了1200美元。
此后,威高的高端产品之路捷报频传:2003年,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产品研发成功。这种具有连续输液、提高治疗安全系数、减轻患者痛苦的产品,一举打破美国一家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市场价格不到进口的一半。
谈及此,陈学利难抑心中的自豪:“责任和使命促使我们必须站出来与国际垄断公司抗衡。有了我们的抗衡,跨国公司才不得不放弃暴利经营,由此惠及千千万万中国百姓。”
威高集团的宗旨是:“携同白衣使者,开创健康未来”。威高的产品都是用来治病救人的,这决定了产品必须过硬,质量上不能有丝毫瑕疵。“威高必须对消费者负责、对病人负责。”陈学利说。
对社会、对病人的强烈责任感,决定了威高在管理上的科学、精细和严格。威高集团有一个著名的经营理念:10000-1=0。威高人这样阐释这一理念:生产的1万个产品中,如果有1个有质量问题,对企业来说只是万分之一,但对于患者来说就是百分之百,对企业的质量和信誉而言就是0。这一理念已深入每个威高员工心中,威高每年生产的数十亿支各类医疗器械,不允许有一支次品进入市场。
因责任而卓越。威高集团“洁瑞”品牌获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洁瑞”牌一次性无菌输注医疗器械被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洁瑞”商标被中国品牌研究院评定为“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荣登国内医疗器械第一品牌。
创新
———20年,威高在自主创新中崛起
日前,威高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出聚乳酸基生物降解型一次性注射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威高集团,像这样靠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数不胜数:从最初的PVC材料到如今的非PVC材料,从配药式输液器、钢塑插瓶针式输液器到避光输液器、卡片自毁式注射器、静脉留置针,从耳鼻喉综合诊疗台、中心静脉导管到系列骨科器械、药物涂层支架……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准。这样的成果,几乎每一年都会在威高集团诞生。
威高的崛起,始于自主创新,成于自主创新。
“在科学发展的时代,惟有自主创新方能持久发展,惟有自主创新方能立于不败,惟有自主创新方能抢占行业的制高点!”陈学利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自主创新是企业的必由之路和根本出路。
其实,在创业之初,威高集团就确立了“开拓、创新、务实、巩固”的发展方针。从那时起,自主创新之路就始终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在向世界前沿医疗器械产品进军中,威高集团确立了这样的创新思路:借智借力,建设一流的研发团队。
在多年的自主创新实践中,威高集团培养了自己的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但全凭一己之力,仍难以跟上市场的需要、企业的发展。怎么办?为此,威高集团探索出了一条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你出专家我出力,让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决策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1999年,中科院长春应用研究所率先与威高“牵手”,成立可降解材料研究项目组。双方合作一年内,可降解材料产品就从实验室进入了市场。威高集团由此获取了源于高新技术的“第一桶金”。
此后,威高集团在以产学研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建大连威高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在生命医学材料、生物信息、生物检测技术、中药现代化等领域迈出第一步;与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建立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威高研发中心,推动威高骨科产品的结构调整;与第三军医大学院联合建立了西南医院威高研发中心,为威高医疗器械提供强力科技支撑;与四川研发中心、青岛研发中心、武汉研发中心血液中心合作开发血液净化项目……
威高集团以共建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等形式,构筑起了一条高科技产品研发链条,开创了企业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产学研联合创新的具有威高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壮大企业之路。
自主创新需要人才的支撑。在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同时,威高集团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开始产业化之前,威高集团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设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聘请博士进站工作;请来哈工大的教授管理人力资源,请来国内著名大医院搞临床试验的医生进行生产管理……一批业界精英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威高的整体素质,为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同时,一批两院院士积极支持威高的自主创新。
目前,共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威高担任研发顾问,推进了威高在国际前沿关键领域产品的研发。
20年的自主创新之路,威高在成就了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在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中担当起重任。威高集团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威高集团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成果产业转化基地”和“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被认可。
20年的自主创新之路,威高创造了丰硕的科技成果:3个产品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3个产品被列入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项目,3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项目,3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开放
———20年,威高在开放战略中突围
今年1月9日,威高集团以转让旗下吉威公司控股权的方式,成为世界药物涂层支架创新企业———新加坡柏盛国际的第二大股东。借助柏盛国际在介入式心脏病专科技术的领导能力,威高将成为亚洲医疗器材业的领导者。
威高此举在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威高药物涂层支架拥有国内约25%的市场占有率,何必再将蛋糕分给国外企业。
威高有着自己的观点:用企业一个分公司换来世界顶级企业的股东,让威高与国际市场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此举不仅可换取的技术支持,也为威高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打开了通道。
这就是威高的远见胆识和开放视野。在陈学利看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之下,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不可能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在打牢企业自身根基的同时,必须积极走出去寻找国际合作,借此提高国际竞争力。
自2004年起,威高新的突围,在参与国际合作的开放战略中启动,积极寻求与国际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合作,与国际强企结成战略合作同盟。
事实上,与柏盛国际合作已经不是威高第一次和外资合作。在柏盛与威高以股权换技术合作之前,美国美敦力公司已经先行一步。去年年底,威高与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供应商美国美敦力公司牵手,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独家分销美敦力及威高骨科产品。此次战略合作,为威高骨科器械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2004年,威高股份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实现了威海上市工作的新突破。威高的成功上市,使企业融资环境大大改变。随着威高的发展,此后威高先后两次扩股再融资。
2007年3月2日,世界银行与威高在北京签署了2000万美元的8年长期贷款协议: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为其提供长期融资,用于扩大威高股份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扩大其附属公司的多条生产线。
在参与国际合作的同时,威高在国内扩张的速度丝毫没有减缓。仅两年的时间,威高集团先收购兼并了山西华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加速向中国西部扩张;收购韩资企业———苏州大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