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细胞(移行上皮细胞癌)有一种与稻谷一样的特性,那就是具有自然播种的现象。当稻谷到了成熟季节,谷粒会随风飘落,撒向广阔的田野,来年又发芽结果。当膀胱癌组织生长到一定的阶段,癌细胞会脱落,也像稻谷一样将种子撒向膀胱其他部位的黏膜上。
绝大多数膀胱癌都是起源于膀胱黏膜的移行上皮细胞,故叫膀胱移行上皮癌。当局部组织细胞受到致癌因素的刺激发生癌变后,它们就会在局部迅速增殖。先发出一支“芽”,而后分叉,渐渐长出一棵像树一样的肿瘤来。这棵“树”的头部又分成许多小分支向外生长,使头部越长越大,层层叠叠,十分茂盛。而“树干”(瘤蒂)却显得较为纤细,就像是一棵塔松,一个细小的树干顶着一个膨大的树冠。当肿瘤头部长得太大太重时,“树干”支撑不住了,头部就会耷拉在膀胱的黏膜上。
这棵“塔松”长得再高,它的生长也还是要依赖根部供应营养。在这棵“树”的树心有一根供应营养的血管,血管的根部扎根于膀胱黏膜组织,向上穿行于树干,然后分成若干小的分支,供应远端肿瘤细胞的营养。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十分迅速,需要的营养也就特别多,当远处的肿瘤细胞因营养供应不足时,癌细胞就会因为缺血而脱落,撒向膀胱黏膜(即种植转移)。
长在膀胱里的这棵肿瘤“塔松”,随着尿液的波涛来回晃荡,挂在“塔松”上的那些成熟的癌细胞,经常会被尿液的波浪拍打下来,随着尿液在膀胱里漂啊漂,当遇到合适的膀胱黏膜时,癌细胞会及时地吸附在黏膜上。如脱落的癌细胞尚未找到合适的种植地方,遇上膀胱收缩排尿时,会被尿液冲出体外,偶有癌细胞会在流经尿道时,吸附于尿道黏膜,最后发展成尿道癌。
膀胱癌的播种现象是肿瘤复发的主要原因。那些播撒在膀胱黏膜“土壤”里的种子,到了适当的“季节”就会发芽。这些肿瘤的种子,还给外科手术治疗带来了困难,手术中即使切干净肿瘤,那些种子仍然随时会发芽而引起肿瘤复发。因为撒入“土壤”里的种子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手术只能切除“塔松”、挖除它的“树根”,但却清除不掉播撒的种子。因此,膀胱癌手术后如果不作特殊处理,肿瘤的复发率可达7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膀胱癌患者会在术后复发。
为防止肿瘤细胞的播种与发芽,膀胱癌术后要对膀胱进行特殊处理。特殊处理方法叫“膀胱灌注”疗法,它既没有化疗的副作用,也没有放疗的射线损害,却有着被医学界肯定而公认的预防肿瘤复发的作用,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具体的作法是将一些抗癌药和生物制剂,经尿道灌入膀胱里,让这些药物去“追杀”播撒在膀胱里的那些癌细胞,从而预防膀胱癌术后的复发。
目前,膀胱灌注疗法常用的药物有:卡介苗、羟基喜树碱、阿霉素、丝裂霉素等。这些药物作用原理不同,疗效各有千秋,副作用也略有差异,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现在认为疗效比较确切而廉价的是卡介苗。
研究发现,膀胱癌术后,对膀胱给予“特殊”处理,可以使膀胱癌的复发率从75%下降到30%以下,甚至一部分患者病情能够得到长期缓解,有的患者还可以治愈。
膀胱癌的“播种”现象,是癌细胞繁衍扩散的一种生存方式,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及时、足疗程的膀胱灌注可将播撒的癌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它们难以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