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美迪医讯 > 把脉社区医疗 |
把脉社区医疗 【 2006-05-26 发布 】 美迪医讯
王健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创建的肇始之初,就提出要满足社区老百姓的基本卫生需求。其目标是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中国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处在一个微妙的关口。 只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不幸的是,我们说的太多,做的太少。在当前,制度不到位、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药费高涨、医疗系统服务意识缺失、医疗技术、人才资金等问题所激发的矛盾十分尖锐。社区卫生工作的式微只是矛盾激化的产物之一。 然而老百姓的生命和健康是第一位的。 所以我们关注更多惠民政策出台,也关注其落地效果。 国务院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就重点提出国家对卫生事业总体要求、基本目标和指导原则。在2006年卫生工作会议和2006年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事在人为。 社区卫生服务:奠定医改的基础 本刊记者 符策慧 社区卫生终于开始呈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在10年前就已经点起,1997年,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要改革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不过,此后政府的重心和公众的关注一直放在其后进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联动改革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探索多少显得默默无闻。 十年医改风雨,社区卫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的探讨、调研和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城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基础不牢,从而坚定了我们从基础环节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信心。”吴仪副总理在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表示。 2005年底,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随后,“十一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了要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今年1月7日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提出2006年要重点抓好10项工作,第四项便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做好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国务院也审议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知道意见》。 2月24日至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仪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机制,扎实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短短几个月内,多位中央高层作出指示、讲话,可见重视程度。而且,国务院还成立了由吴仪副总理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城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部。各省(区、市)和地级以上城市,也要建立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社区卫生服务将是此后医改的重心。 吴仪副总理在讲话中表示,一方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可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成为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也可以带动和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和医疗救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成为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央决定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推进城市卫生综合改革和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集中精力,积极推进。“这是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近几年城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吴仪副总理强调说。 “现在可以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在职培养。大医院要和社区建立联系,大医院的医生要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指导,离退休人员可以到社区继续服务,而刚毕业的医生必须先到社区服务一两年,否则不能到大医院工作。但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是形成一个社区医生的固定培养渠道。”——高强 人才:社区医疗的血脉 本刊记者 茅竟伟 看病需要医生。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社区医务人员担负着广大普通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然而,由于待遇低下、工作繁重等因素,造成了社区医疗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欠缺。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透露的信息表明,如果按照每名全科医师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计算,全国5亿城市居民至少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但目前通过人事部和卫生部资格考试的全科医师仅有3000多人。 社区医疗人才存在着巨大的缺口。 令人担忧的社区医疗 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疗人员,这些人员必须对急、危病症能够鉴别病情,及时进行准确的诊疗,必要时还要护送转诊,对综合医疗技术水平的要求非常高。 “目前的矛盾是社区医疗水平比较低,好医生都集中在大医院。群众不大相信社区医疗水平,不管大病小病都要到大医院治疗。”在今年两会期间,卫生部高强部长说出了为什么老百姓都挤到大医院看病的根源。 在谈到社区医院发展存在的问题时,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指出:设备落后、医护人员素质不高是最主要问题。“市民看病难最主要的就是看专家难,而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层医务人员确实医疗技术水平比较低。”北京市丰台区医院协会秘书长石新德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早在几年前,武汉市就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口号,大医院主攻高精尖技术,一级医院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一直不如人意。一方面,社区服务中心人才缺失,医学本科毕业生多去了大医院,不肯在小诊所屈就。另一方面,病人对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信心不足,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门诊量只有30~40人次。 而福州市台江区宁化社区的居民宁愿去私人诊所看病也不愿去社区医院看病,因为“感觉诊所医生的技术好”。每天晚上7、8点钟左右,这家已经经营了10年的诊所门口,总会排起一溜候诊队伍。由于该诊所的老大夫治小儿病有一手,许多家长都带着生病的小孩来这里等一位老医生治病。而就在私人诊所对面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这种情况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在广州,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有50%左右是中专生,缺乏全科医学人才。这是不少市民不敢去社区医院看病、不敢相信社区医院的原因之一。 某地媒体的记者曾随机对100名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生病会首先去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有90%的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的技术和设备令人感到担忧。更为严重的是,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相当部分的人根本分不清楚什么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什么是私人诊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后可见一斑。 呼唤全科医生 所谓“全科医生”是指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技能全面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保健人才,他们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能够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便捷的全方位服务。人才是社区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关键,社区医疗机构需要好的全科医生。 但是,如果按照社区全科医生每5000人配备1名的标准设置,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423万人口要850名全科医生,但是目前获得全科医生资格的还不足10人。 全科医生的缺乏已经成为全国社区医疗的共性。不过,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情况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自2000年起,武汉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委托同济医学院、江汉大学对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蔡威曾说:“不要小看这些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他们今后在社区医疗中大有可为。”蔡威透露,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医学生,经过4年的全科培养,方可拿到全科医生的毕业证书。根据“十一五”规划,上海市将逐步构建便利市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从今年起,本市每年拟招收100~150名医学生进行全科医生培养,到2010年,在本市城区的1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有望配置5~10名全科医生,他们将和目前已经完成培训的全科医生一起,成为社区健康的守护人。 从1996年起,北京市便启动了全科医生培训工作。而作为社区“全科医生”试点,北京市西城区着力打造“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转诊模式至今已有10年。今天,西城区已有179名取得上岗资格的全科医生,全区4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有全科医生。据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工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蒋保季介绍,到2005年底,北京已经有5620名医生取得了全科医生上岗资格。 “全科医生并不是要求他们什么病都能看,关键是要做到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提出往大医院的转诊意见。”蒋保季认为,切切实实做好“健康守门人”是全科医生的意义所在。 卫生部副部长蒋作君说,针对合格的全科医师紧缺现状,卫生部将全力完善全科医师的任职资格制度,鼓励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通过制定专门培训规划,加强对社区现有医师和护士的培训,力争到2010年在社区工作的医护人员,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岗位培训率达到80%以上。 留住人也要留住心 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孙靖中委员毕业于1968年,他对全科医生有着深刻的体会: 本文关键字:
把脉社区医疗
《美迪医讯》欢迎您参与新闻投稿,业务咨询: 美迪医疗网业务咨询更多关于 把脉社区医疗 的新闻《上海医疗器械批发》产品推荐
|
合作支持:中华医学会 |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家用护理器械商城 |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 | 医学装备协会 |
刊登广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代理商加盟 | 关于美迪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
把美迪网放进收藏夹 把美迪医疗网介绍给我的朋友 给美迪医疗网留言
美迪医疗网广告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产品咨询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传真:021-56532303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沪)-经营性-2009-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90029 ![]() ![]() ![]() 公安备案号 31010602000199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许20210003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备20220042号 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10108676284138X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书:(沪)-非经营性-2023-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