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似乎真的有些乱了
杨成志
2003年7月,江苏金陵药业出资7012.6万元,收购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70%的产权,控股宿迁人民医院;
2005年4月,浙江台州医院组建的药品批发公司成立;
2005年8月,沈阳百盛医药连锁公司开办的百盛医院正式营业;
2006年2月,沈阳维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投资4亿元兴建的一座大型医院正式开工。
制药企业控股了医院,药店开办起了医院,而医院竟也开办起了药品批发公司,规矩真的有些乱了。
一家药厂不能既开药厂又办医院,一家医院也不能既办医院又经营药品批发。这似乎是医疗行业的潜规则,多少年来没有人打破。
然而,今天,正是这些熟谙行业潜规则的药企、医院、药店,竟然会如此高调地打破行业潜规则?
众所周知,一个行业的任何市场竞争行为都在一定的规则下面进行的,都必须默认和遵守行业内成文或者是不成的各项的制度和作法,我们习惯上将这些现有行业遵循的规范称之为行业潜规则,
打破行业潜规则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医疗行业的潜规则。药价虚高背后的潜规则,业内人尽竭知。但是,多少年来,没有人敢去揭开,更不说打破它。
偏偏浙江有一家叫天天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竟然以一种堂吉诃德般的勇气,打破了药价虚高的行业潜规则,祭出药品“平价革命”的大旗—售出的药品价格比同类药品零售企业低约45%,它的这种行为的确为自己赢得商誉,也切实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但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行业同伴的口诛笔伐和抵制。
潜规则盛行,不知道是不是社会的一种无奈和悲哀。
让我们稍感欣慰的是,毕竟有更多的勇者敢于站出来挑战不合理的潜规则。
水至清则无鱼。但愿这些打破医药行业潜规则的先行者,能够在创造新的发展模式中带给民众以利益。
维康医药的医院扩张之道
本刊记者 茅竟伟
已经过去的2005年,是辽宁省沈阳市医药行业充满新闻的一年:医疗市场进一步开放,医药行业不断竞争、整合。为了扩大自己的销售市场,在兼并其他弱小的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之外,实力雄厚的公司已经将资本扩张的触角伸向了医疗领域。他们改变了原来在药店设立小门诊、坐堂医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医院。
就在2005年底,从医药企业“东北三巨头”之一的沈阳维康医药集团传来消息,其下属的维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将投资4亿元兴建一座大型医院。而此前的8月份,沈阳百盛医药连锁公司开办的百盛医院已经正式营业。不过,由于规模有限和低调行事,百盛医院并没有得到媒体太大的关注。而另一家公司沈阳鑫贸大药房也已经与北京慈济健康连锁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显然,医药行业的竞争之火已经烧到了医疗业。
扩张的维康
走在沈阳市的街头,所见最多的事物之一就是相隔一两百米甚至几十米的药店,其中最常见到维康药店、成大方圆药店和东北大药房。这便是医药企业“东北三巨头”。
沈阳维康医药集团成立于2000年,通过不断经营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条由制药企业、药品批发公司、药品物流中心、药品零售公司构成的完整的医药产业链,年经营额10亿元。而沈阳维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维康药房,更是号称辽宁省第一家平价药店。2000年6月3日,第一家维康药店在沈阳开业至今,维康药店不仅在沈阳开了57家门店,还将药店开到了大连、北京和抚顺。在《中国药店》杂志社调查统计的2005年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上,沈阳维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连锁店数量位列第73位,销售额5.2亿元位列第13位。
然而,维康并不仅仅满足做“三巨头”之一。2005年,维康向另一“巨头”——辽宁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发动了进攻:维康药店以1400万元的竞拍价格获得辽宁成大方圆总部及总店所在地,同时将辽宁成大方圆负责大连地区的副总经理、大连15家门店的店经理、信息部部长、质管部部长招致麾下。
与此同时,维康的另一个更大的手笔便是斥资4亿多元兴建医院。
维康医院拟建于沈阳铁西老工业区,在其计划中,该医院占地10余万平方米,拥有1000多张床位。其主体建筑分为五部分:门诊大楼、第一住院部、第二住院部、行政办公及科研楼、动力环保及辅助楼。包括土地、土建、装修、公共设施及医疗设备在内的硬件总投入为4亿元,其中大型医疗设备投入1.5亿元,医院招募的人力资源费用将另作安排。用维康集团董事长刘忠臣的话说,这所医院将是一个三级甲等规模的医院,如果该医院一旦建成,将成为辽宁省第三大医院。
据沈阳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付强透露,维康公司已经向卫生管理部门提出了建立医院的正式申请,申报材料已经交上来了,但认证会还没有开。
开放的沈阳医疗市场
1998年辽宁省开放了医疗市场,顿时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遍地开花,很快,对这些机构的监管便处于失控状态。就在当年,鉴于辽宁地区医疗机构数量相对过剩,医疗质量相对不高,医疗市场比较混乱的情况,辽宁卫生管理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在全省范围内暂停新增医疗机构。
但是,由于多年的政策性限入,不仅把优良的医疗机构挡在了门外,同时也为许多不具备良好的医疗和卫生条件的小医院提供了避风港,与1998年相比目前沈阳医疗市场问题依旧很多。付强处长认为,“虽然目前沈阳市有3900家大小医疗机构,数量上处于饱和的状态,但是质量上并没有饱和。”
“如果不放开这一市场,就没有把这些小医院淘汰出局的动力。符合标准的新建医院有助于医疗市场的新陈代谢。”付强处长表示,医疗市场开放后,将鼓励民营、合资医疗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数量的平衡,质量的上升。
因此,经过研究,沈阳市卫生部门为鼓励民营、合资医疗机构参与市场竞争,决定逐步放开医疗市场。2004年8月1日,《沈阳市城镇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及审批程序》正式出台并执行,申请人申请的医疗机构只要达到“沈阳市城镇医疗机构设置标准”,便可以兴办医院。此标准的出台,打破了政府多年来对新建医疗机构审批的限制,而患者则是最终的受益者,以最低的价钱得到更高档次的医疗服务。
2005年年初,沈阳市全市卫生部门就开始准备医疗市场放开的相关工作,以此深化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并决定逐步放开医疗市场,鼓励民营、合资医疗机构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医疗服务行业的公平、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
进军医院恰逢其时
政策的松动使民间资本看到了机遇,也为医药商业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条件。而此时,维康也正是在寻求一种新的营销手段。
虽然经过几年的洗牌,沈阳市很多依靠高药价生存的小药房在竞争中倒下,有实力的药房纷纷依靠规模经营得以生存和发展。但是,医药商业目前仍处于一种微利时期,据沈阳医药商业协会会长杨源茂介绍,沈阳市现有182个医药批发企业,主要的终端市场都在医院。沈阳市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的利润率在0.7%左右,已经非常低了。“医药商业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以维康为例。维康在辽宁省内有81家连锁店,2005年的销售收入接近6个亿,但纯利润却只有几百万。如果想继续开拓终端市场,现在已经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营销手段的竞争。
维康的决策者意识到,目前医疗市场一个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状况是,公立医院看病贵、药价虚高,同时政府又在大力提倡建立平价医院。老百姓对低价医疗需求的商机,让民间资本看到了获取利润的空间。早在两三年前,维康就有筹办医院的打算,但由于当时的卫生政策不是太明确,所以并没有急于进入医疗市场。不过,随着卫生政策的松动,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现在这一时机已经相对成熟了。
药店销售的平价策略使维康获得了迅速发展,也正因为如此,维康此次筹建医院仍然沿用了“平价”思路:医院药价将会继续执行维康一贯的低价策略,医疗检查、治疗的收费标准则全部对外公示,医院将以平价吸引患者。在维康药店的设想中,将把医院药房剥离出来,患者可以在院内的药房购药,也可以拿处方到外边的药店购药,价格和平价药店保持一致;同时,医疗收费也只相当于同类医院的1/2~1/3。
据悉,维康经营的许多药房都是自己买下来的固定资产,收购成大方圆总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其他同行几乎没有做到的。经营压力和成本较其他企业少了许多,良好的资本运作使其有更多的精力经营更大的市场。但是,对于经营医院,利润从何而来?兴办医院的4亿元的投资约有一半依靠的是银行贷款,维康如何保证贷款能够及时还清?这一切还需要今后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但是维康集团董事长刘忠臣看得却很简单:薄利多销!只要政府支持,老百姓需要,其他都不是问题。
同样抓住这一机遇的沈阳鑫贸大药房,在2005年年初,随着国家对民营医院放开审批的调整,就已经开始对民营医院经营状况进行市场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开办全科医院,对于目前的投资者来说,无论从技术资源,经营管理方面,暂时都还不成熟。经过详细的全国医疗市场调查之后,鑫贸决定,同中国健康体检连锁机构第一品牌——北京慈济健康连锁机构合作,在沈阳开办一所以健康体检为主的民营医院。据鑫贸老总史霞介绍,鑫贸主要是要把北京慈济健康体检机构的成熟管理模式、全新的健康体检流程、完善的健康服务理念,投放到辽沈以及东北地区。
行业的潜规则打破了
一边是自己的药店,另一边是自己的医院,医药商业企业会以自己的药养自己的医吗?对此,鑫贸董事长史霞毫不掩饰:这一点的确是优势,医药企业作为自己开办医院的药品供应商,必将以其最低廉的价格赢得市场。
可以说,医药商业企业开办的医院是将以前药店门诊、坐堂医模式的延伸和扩大。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涉足医疗领域,沈阳市医药商业协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