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成点事情,要用眼泪,用汗水,用心血,用吃亏一点一点堆积起来。
池明宇
池明宇,男,汉族, 1948年3月出生。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中医血栓病医疗中心、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党委书记兼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沈阳血栓病研究所所长。
耳边是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漆黑的夜不断地被划过天空的烟花照亮。又是一个除夕夜。在看望了仍坚守在岗位上的职工和那些让他放不下心的病人后,池明宇没有回家。他静静地站在医院的小花园边,入神地望着住院大楼那一张张透着亮光的窗户。“啪”,又一个烟花在空中炸开,医院的几栋大楼在眼前一亮。他的心突然被一种温暖的情绪触动了, 满足、欣慰、感动、委屈、伤心……一种难言的滋味慢慢涌上心头,他的眼睛模糊了。 “17年了!”他感慨着。
这里的一切他觉得熟悉又好像有点陌生。“白驹过隙呀!”17年,这所硬是挤进国有体系的小医院经历了多少磨难啊!好在如今她已经走出了生存的困惑,她也不再是小兄弟—作为区级医院,她的资产和年收入已双双过亿,她的专科技术在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已享有盛誉。想到这里,池明宇的心情有了些微舒展。
建在沈阳市郊苏家屯的这所医院是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 池明宇就是这所医院的创建人,也是这所医院的院长兼党委书记。
要建自己的医院
19年前的1986年,池明宇从珠海回到了故乡沈阳苏家屯,珠海带给他冷漠与暗拒,这让池明宇热切的心受到了打击。原本他希望在改革热土的珠海开发区能够和当地伙伴合作建一个能够施展其抱负理想的医院,没想到医院建成了,主人摆出了主人的嘴脸,这让已经忘记自己客人身份的池明宇感受到了强烈的不自在。“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咀嚼着自嘲的诗句,池明宇带着失望回到了生养他的黑土地。
那年他38岁,正是愚憨的青年期和冷静的成年期交织的岁月。一定要新建一所自己的医院!这个想法出现了。
在那个年代,都是国家的人,吃着国家的饭,一切都是“计划”中的。干部过的比一般人要好一些,大家能想到的就是争取当个干部,谁又会想到创业这个词呢?池明宇的想法几乎就是一个傻子的想法—国家没让你干,你非要吃这份苦,这难道不是自讨苦吃吗?苏家屯区只是沈阳偏僻的郊区,能吃饱饭已经不容易了,哪里有钱让你新建医院。在讽刺、讥笑、挖苦以及好心的劝说包裹下,池明宇遇到了预想中的阻碍。
幸运的是新上任的区长血气方刚,正好想在文化卫生领域做一番事业,对池明宇的想法表示坚决支持。池明宇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主管区长手里没钱,他能做的只有在寻找土地上提供一些方便。他为池明宇找了一块荒芜的体育场,买地的钱、建院的钱全得池明宇自己想办法。
“做事真难啊!”夜晚,池明宇黯然神伤,他知道,他的药(腹龙抗拴丸)、他的中西医治疗血栓病的技术是非常有效的,他愤懑于为什么这么好的技术和药就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呢!
对这项技术的价值,池明宇有深刻的体会。
6年前的1980年,32岁的池明宇被调到苏家屯区当第二医院的院长。当时这个医院100张床,140多名职工。作为一个农村医院,这不是一个小医院。但这恰恰是医院的问题,床位不满,门诊量很低,怎么办?池明宇觉得能做的就是把不花钱的事情先做好:服务态度好不花钱能做到,地面、桌子、床位搞干净了不花钱能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花钱能做到,有礼貌、衣帽整洁不花钱也能做到。这样一来,医院面貌焕然一新。沈阳卫生局局长到医院视察,发现这所医院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另外又发现这个从乡卫生院调来的院长汇报工作口齿清晰、逻辑性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时中国医大有个教授在研究血栓病,用蛇毒注射液,可惜当时学校并不重视,教授苦于要寻找一家医院和他合作搞科研。局长顺势就把教授介绍了过来。教授来院之后,发现医院虽然穷,但是面貌好,有希望,愿意合作。但是要合作,必须要拿出80万(添进设备,构建房屋)。1982年拿出80万谈何容易!又一个“怎么办?”,池明宇把所有的经费压缩,他把手术室腾出来当作狗的解剖室(狗是试验品),把买药的钱拿出来购置设备。这样到1983年,他们的项目搞成功了。1984年《健康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全国轰动。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患者铺天盖地而来, 令医院应接不暇。火到什么程度?区第二医院所在的姚千户镇镇政府都腾出来作旅店,家家户户开旅社。池明宇觉得第二医院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患者的需求,他想出了一个搞联合体的办法,就是用他们的药、他们的技术无偿提供给全国的合作医院,这样,池明宇就在全国搞了127家联合体,深圳、四川、上海、北京,全国的大城市没有他不去的。
“决不能让这些技术埋没了!”这个想法牵引着他的内心。“一定要建一所血栓病治疗中心!”池明宇下定了决心。
迈步从头越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88年4月20日,克服了重重困难的工程终于破土动工,到1988年11月20号,正好7个月,一所新的医院屹立在池明宇原先所在的区第二医院旁。接着准备了一个月,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于12月20号正式开诊。
不可能的事干成了,可想而知,池明宇在其中付出了多少心血。
国家没有这项计划,池明宇硬要上,资金只有自己解决。在最低的资金开工条件下,池明宇上马了这个工程,同样,他又一次找出了很多不花钱可以干的事:暖气沟自己挖、排水管自己安、自来水自己接、医用棉被自己缝,甚至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没日没夜扑在工地上的池明宇感动了一大批职工,有职工回忆那时的情景,用了“悲壮”二字来形容。
没钱借不到钱,没人调不动人,支持更是一堆冷漠,人们都在冷眼看着,碰到家门口还时不时弹压一下,更有甚者,具名和匿名的人民来信雪花般地飞向各级政府,池明宇的心抽紧了,他更沉默了。但是,就此放弃并不是他的性格,这些阻力充其量教他领会了世事的艰辛,人情的复杂。为了理想、为了放大血栓病治疗的技术,也为了自尊、诺言,池明宇极力向前推动着自己的乐观。他也学会了要耐住寂寞、耐住孤独、耐住吃亏、耐住委屈。
“我们苏家屯产大米,当时粮食紧张,苏家屯的大米可金贵了,池院长亲自背着几十斤的大米一层一层爬楼梯给人送去,为的是什么?还不全是为了建医院。”跟着池明宇打江山的一个职工回忆说。
老百姓的话语是朴实的,我们不可能从正式渠道听到这样的描述,但是,谁都不能否认,此类行为自古以来就是常规的非常规办事手段,正确认识这类行为并为我所用是明智的。在这方面,池明宇并不笨,他从小就显示过这样的本领。
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了,当时19岁,还有14天就参加高考的池明宇一下成了现在说的“老三届”高三毕业生,被下放回乡。接着,大队当支部书记的父亲被打成走资派,他成了“黑五类”。父亲被批斗,池明宇也吃了很多苦头,母亲的身体也变得不好。那时,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军宣队和医疗队进驻了农村,直接为农民服务。池明宇特别会来事,他家杏树特别多,就主动摘杏子给医宣队的人吃。嘴甜、人勤快,再加上池明宇在村里文化最高,很容易就赢得了医疗队和军宣队的青睐。恰在那时,赶上党要培养“社来社去”(就是学完之后仍是农民身份,还回农村务农)学员,“黑五类”的池明宇被选上进入现沈阳医学院念书。轻易就能从毛主席“不唯成份论”中找到依据的医疗队和军宣队领导在最关键的时刻帮助了池明宇,不能不说,平日里“会来事”的“黑五类”池明宇留给了他们的印象有多好。
白天挥汗如雨,在曾经是草场的工地上掀着一锹锹的土,晚上画图纸、跑上跑下,顾不上孩子顾不上家,自己能得到什么?是讥讽?是白眼?到底为了什么?池明宇经常问自己,但是自己真的知道为什么吗?
日后池明宇曾感慨:“要想做成事情,用眼泪、用汗水、用吃亏、用心血,那是用多少东西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啊!”
从传统文化里寻找慰藉
人是社会的人,是交流的动物。池明宇的所为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交流的对象。长时期处在压力和压制下,池明宇需要一个能够宣泄胸中郁闷的地方。“怎么宣泄?从书里找东西。”池明宇日后回忆。
“看看论语知天下,看看大学知道修身齐家平天下,我逼着自己去看这些东西,寻找寄托。我始终是在这种状态下读书。”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能对他的所为进行解释,找到依据和支持。因此《论语》、《大学》、《春秋》、《中庸》,甚至佛经、易经他都反反复复地看着、读着。读着读着,他的心灵平静了,读得越多,他越平静。
人前,池明宇总是大开大合,能言善辩,爽快的性情犹如生养他的黑土地。私下里与他谈话,你会发现他淡定、自信,甚至某种程度上有点自负。语露机锋,又让人能够感受到他隐藏于恬淡之下的丝丝霸气。“不止者不定,不定者不静,不静者不远,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至善”之道,教会了池明宇“心止”、“心定”,也使他越过了众多的委屈与孤独。“中国的文化在大山里头。”池明宇说。大山深远、寂静,大山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契合了池明宇,在建设新医院的孤风冷雨中池明宇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直到现在,池明宇说话总还会在不经意间带出圣人先贤的格言警句,可以想像,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他心上有多深。
其实,如今像池明宇这样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的实干家并不在少数,但是,对于下属,对于医院,池明宇并没有刻意地把它和医院文化捆绑起来,令员工背诵、奉行,他只是自己实践,自己感受。但是,职工从他身上读到了他的内心,与他的下属聊,会发现崇拜他的员工不在少数。“留住院长的思想!”更是医院的共识。
永远如履薄冰
追求“至善”之路,做一个“完人”是很难的,但在这条路上,池明宇始终在克制着,忍受着。他有着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