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院皆兵 零感染
北京垂杨柳医院是朝阳区中心医院,在北京抗击SARS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首当其冲,对于在整个抗击SARS过程中北京垂杨柳医院的战绩何院长如数家诊:全院有780名医护工作者,其中400人参加到第一线,直接面临着生死危险,只有90余位职工时刻处于紧急待命,其余均参加到第二线或外围的支援之中,可说是全院皆"兵"。医院发热门诊总计看了3267位病人,住院病人366位,其中确认为非典的有104位,疑似病例158位,医学观察78位。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进行这么大量的医疗救治对于医院来说是少见的。而更值得医院引以为荣的是,由于全院注重防护,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的战果,并被评为全国抗击非典的先进集体,也获得了北京市与朝阳区劳动奖状。
资源整合 顾大家
我国医疗资源条块分割,尽管北京医疗资源丰富,但由于管理体制,这些医院分属北京市、卫生部和其他一些专业管理部门以及部队。因此,为最终打赢非典战役,必须把这些医疗资源统一整合、统一使用。在4月27日之前,北京处于应急状态,卫生部门的调度还不到位,医疗机构的反应较迟缓,处于全民抗非典的混乱局面,各个医院都收治非典患者从而使得感染人数急增,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何院长介绍,在4月27日之后,朝阳区政府决定全区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发热病人、疑似病人与确诊病人将实行集中管理,发热病人作为第一道关被定在朝阳区第二医院,北京垂杨柳医院作为疑似病人的定点医院,确诊病人就转到SARS定点医院了,从而自发热门诊开始将发热病人至确诊病人通过这几道关口控制起来,形成了一个绿色通道小循环。我院在这个循环中起着中间体的作用,医护人员受感染的机会增大,其中的危险性与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另外,疑似病人的去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信息系统 立大功
在非典肆虐期间,各大医院苦于信息系统的欠缺,国内多数医院的数字化建设还相当滞后,这一局面也使疫情信息没能在医院与医院间、医院各科室间得到充分的共享。谈到这一问题,何院长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何院长心有感触地谈到,为了实现医院的现代化管理,早在1999年初就建成了系统化、规模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已使医院管理初步实现计算机化。目前正在论证建立RIS系统、PACS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与拟建在抗非典时期带来了很多便利:
1、 成为全市最早一家将X光片通过网上传输开展远程会诊SARS的医院。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将疑似患者的胸片与异院专家进行会诊,为及时确诊病例发挥着巨大作用,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与推广。
2、 通过数字影像系统传送。在隔离病区,增加病床边的X光摄像设备(CR),与原有的数字影像系统相联结,从而将隔离区内的病患者胸片通过数字化传送到非感染区,在安全地带最大限度地了解到感染区的情况与病程进展,极大地避免了由传送胸片所带来的交叉感染。
3、 另外,由于医院的网络建设还不很健全,最初有些病例等资料是通过传真机来传送,造成很多资料传出不清晰,也时有丢失事件发生。通过抗非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体会就是医院,特别是全国所有的大中型医院必须尽早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医院必须首先是数字化医院,没有数字化建设的医院那现代化医院只能是一个空想。因此抗非典之后,我们医院对于数字化加快了建设步伐,从7月份开始医院门诊所有的医生都建立有医生工作站,下一步将是在病房上医生工作站,估计到年底数字化医院的基本框架将搭建来。
在不长的采访中,总时不时受到来人、电话的打断,作为一院之长,何院长的忙碌可见一斑,而在纷纷叫喊医院下海、药房外包、后勤社会化、职业化管理等国内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下,何院长心中自有他的建院思想: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导,以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发展适宜技术,逐步建成医院的支柱专业,促进医院向有专业特色的三级医院发展。"发展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