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类型:
  首页 > 临床报道 > 正文  

2003神经病学临床医学进展

【 2004-02-04 发布 】 临床报道  

美迪网领先的医疗器械电子商务平台

  21世纪是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相关的理念和技术进步对神经科学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不断地改变了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延伸了我们研究和诊断疾病的触角;循证医学概念及其结论逐渐被我们掌握与利用,临床医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功能影像学和生物医学的有机结合,使我们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日益深入。2003年我国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脑血管病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

  1. 脑缺血区损伤与修复机制

  脑血流中断后,相应供血区组织缺血缺氧,缺血性刺激诱导损伤性分子大量表达,触发“瀑布”样生物反应,促进了组织坏死过程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缺血过程阻碍了修复DNA、生物功能分子损伤所必须的修复分子的表达,或者降低该类分子的生物活性,使修复过程失败,也加速了神经元的死亡。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缺血刺激促进了即早基因、热休克蛋白、细胞因子、生长因子、黏附因子、蛋白酶和蛋白抑制物等基因的异常表达,而且,这些分子在缺血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缺血组织的损伤与反损伤、修复与重塑等过程密切相关。

  2. 缺血脑保护与缺血脑组织重塑

  近年研究的神经保护剂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滞剂、神经生长因子、抗细胞间黏附分子等。这些药物的动物实验有效,但临床无效,因此,对神经保护剂的研究需要开拓新的视角,理出新的思路。目前,依照缺血损伤“瀑布”学说开发了所谓神经保护剂鸡尾酒疗法,新近的动物实验已经初显端倪,联合使用神经保护剂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这可能是目前最为现实可行的方法。

  亚低温治疗(28~35℃)能够降低氧耗及代谢,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白细胞三烯B4生成,降低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抑制自由基产生,减少结构性蛋白的破坏。研究证实,亚低温治疗对脑梗死体积、血压、再灌注时间窗、损伤性分子表达等均有深刻的影响,能够有效保护神经功能,而且安全性高、无冻伤。

  神经干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用于缺血脑组织的重塑是新兴的理念。向损伤区域引入外源性干细胞,或通过诱导分化因子促进内源性干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损伤区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重塑。但该项技术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细胞来源、形态与功能鉴定、定向分化、与宿主细胞能否建立功能联系、畸变,以及社会伦理等问题。

  3. 循证医学概念的应用

  循证医学是通过正确识别、评价和使用最多的相关信息进行临床决策的科学,循证医学的目的是进行临床决策,决策的依据是最多的相关信息,其过程是寻找、评价和利用目前的信息。目前已经获得的脑血管病循证医学证据包括一级预防的8项证据、二级预防的8项证据,急性脑梗死治疗的44项证据。在循证医学的荟萃分析评价中,目前只有四种疗法对缺血性卒中有肯定的疗效,这就是卒中单元、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

4. 组织化卒中医疗

  组织化卒中医疗是指多学科的、合作的和整合的医疗计划,目的是提供给病人最佳医疗服务。这种服务包括高质量、标准化、有效的和花费效果合适的措施。组织化卒中医疗的基本文件是卒中指南和整合医疗路径。目前组织化卒中医疗的项目和形式包括欧洲的卒中单元、美国的卒中中心、加拿大阶梯工程和北京组织化卒中医疗体系。

5. 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评价

  灌注加权成像(PWI)在微循环水平评价血液动力学改变,反映毛细血管的供血状态,即脑组织的血液灌注状态。弥散加权成像(DWI)反映细胞内水肿状况,是细胞死亡的标志。比较PWI与DWI的面积,可判断缺血性半暗带是否存在,从而为溶栓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为判断疾病预后提供帮助。

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化学位移成像、PET等能够反映出缺血脑组织的代谢产物堆积水平,对阐明缺血损伤病理生理机制、判断神经元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研究

1. 脑血管狭窄的评价方法

  利用双功能超声技术(二维和多谱勒)可评价血管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最大峰值速度等指标,从而分析血管狭窄的程度,还可分析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为干预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帮助。3.0 Tensla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可提供清晰的三维颈部和脑内血管影像。

  2.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治疗

  国内多家医院开展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血管狭窄率大于70%的脑缺血进行了治疗评价。北京天坛医院目前共完成了100余例病人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证实该方法对血管狭窄严重、药物无法缓解症状的病例是积极有效的措施。

(三)脑出血的研究

2003年脑出血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尤其是基础研究。其热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血肿周围组织存在缺血性病变,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2.血肿周围组织血流量研究杜丹华等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血流量变化研究显示,出血早期血肿周围血流量无显著变化出血72小时后血肿周围白质血流量下降。研究者认为,脑出血早期的脑损伤非缺血所致。脑出血病人血肿周围组织的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

3.血肿周围组织分子生物学研究:李玮等观察了大鼠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线粒体ATPase-6基因表达及TUNEL细胞动态变化,发现早期ATPase-6基因表达未减少,7天明显下降,凋亡细胞从出血12小时开始,3天达高峰,7天持续高水平。朱红灿等发现,脑出血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蛋白与mRNA表达在3天达高峰,7天减少。同样,一些缺血损伤因子在血肿周围组织中表达呈动态变化,介导组织损伤与修复,决定组织的预后。

  4.影响脑出血病人预后的因素研究:陈立云等认为,入院时体温与脑出血院内病死率相关,是影响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癫痫

  (一)癫痫发病机制研究

  在点燃模型,NMDA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α在海马结构及海马外皮质区表达异常,GAD神经元减少,多种因素参与了癫痫的病理生理过程。

  在匹罗卡品复制颞叶癫痫模型,BDNF能促进神经元生长、分化及存活,影响突触传递,触发可塑性反应及突触重构。

  匹罗卡品致痫后3~6小时,TrkB mRNA及蛋白在海马颗粒细胞层、锥体细胞层及某些门区中间神经元等与癫痫敏感性密切相关区,表达明显增高,随着自发性发作的出现,TrkB mRNA及蛋白在齿状回、CA3区出现第二次表达增强,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参与了异常通路的重塑、神经纤维芽生(sprouting)过程,对癫痫的产生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二)癫痫遗传基因学研究

  癫痫是一类多基因疾病,但某些类型存在遗传倾向,如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唐北沙等发现了KCNQ2基因致病突变和多态性。陈育才等对中国北方儿童失神性癫痫91个核心家系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发现染色体8q24附近可能存在儿童失神癫痫的易患基因位点。

  (三)难治性癫痫危险因素筛查

  约20%~25%癫痫经正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后仍发展为慢性或难治性,颞叶癫痫占难治性癫痫的34%。高伟等完成了难治性颞叶癫痫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难治性癫痫危险因素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双颞痫性放电、海马硬化,发病年龄早和2年内未及时治疗。陈阳美等认为,始发年龄小,脑电图局限性痫性放电、对治疗药物反应不良和治疗前癫痫发作次数多等,为难治性癫痫的危险因素。

  (四)耐药基因研究

  多药耐药基因的异常表达,在难治性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突出地位,目前有研究者已经建立稳定的耐药基因癫痫动物模型。

  (五)组织化癫痫医疗

  依靠癫痫临床分类和治疗指南,以及整合的临床路径,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标准化、合理卫生经济学的服务。

  三、神经变性疾病和痴呆

  (一)帕金森病

  1.基因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郝怡鑫等探讨不同年龄条件下的α1抗糜蛋白酶 AACT信号肽基因多态、α2巨球蛋白基因外显子24缬氨酸/异亮氨酸V/I多态与帕金森病发病风险间的关系。研究者采用PCR-RFLP法研究发现,AACT A/A纯合子基因型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风险因子而α2M I等位基因则有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保护因子。

  黄跃东等认为,N-乙酰基转移酶NAT2-6A等位基因可能主要与早发帕金森病的易感性相关并参与了神经毒素的解毒。

  江小华等发现多巴胺代谢酶—单胺氧化酶 AMAO-A基因 Fnu4H 酶切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MAO-A基因 Fnu4H 位点在对照组和帕金森病患者之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G等位基因和GG基因型频率在帕金森病组中较高支持 MAO-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假说而且与帕金森病发病年龄和性别有关。

  王涛等观察70例帕金森病患者中有 4例parkin基因SSCP泳动异常 测序证实 1例早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外显子 7存在 1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

  赵晓萍等发现,上海汉族人parkin基因第4外显子G/A多态与帕金森病易患性关系不大。赵晓萍还探讨 4种多巴胺递质代谢相关蛋白COMT、DBH、DAT和MAO-B基因的多态性与上海地区居民帕
网友评论
共计 0 条      
 
我要评论
匿名发表 昵称: Email: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更多关于 神经病 的新闻

合作支持:中华医学会 |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家用护理器械商城 | 国药励展展览有限责任公 | 医学装备协会
刊登广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代理商加盟 | 关于美迪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站地图
把美迪网放进收藏夹  把美迪医疗网介绍给我的朋友  给美迪医疗网留言
美迪医疗网广告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产品咨询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传真:021-56532303    美迪医疗网业务咨询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沪)-经营性-2009-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90029 沪ICP备14001091号-8
 
公安备案号 31010602000199 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许20210003号 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 沪静药监械经营备20220042号
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10108676284138X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书:(沪)-非经营性-2023-0081
美迪医疗网广告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产品咨询业务联系:021-51601230 传真:021-56532303   美迪医疗网产品咨询 本QQ仅咨询广告和会员业务,不咨询产品和药品等业务美迪医疗网推广业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