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南京总是富于开拓意识,直面惊涛骇浪而永不言败。600年前,郑和从这里起航,开始了他历时28年、横跨9万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之旅。今天,秉承郑和精神,一艘新的航船在南京试水。“药房托管”作为南京医疗系统精心打造的旗舰,在医疗卫生改革举步维艰,广大群众怨声日盛的当口展露在世人的眼前,自有一股悲壮和决绝的意味。也许,药房托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家,但它至少为当前捉襟见肘的中国卫生事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很难预料未来路上会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不过既然风帆已经鼓起,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稳舵,对准喧腾而来的第一个浪头,闯过去!逆流不前不是我们的风格。
南京“药房托管”进行时
2006年伊始,南京市卫生领域改革的春风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都更迅猛。
2月召开的南京市卫生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全市近200家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将试行“药房托管”。4月召开推行南京市药房托管试点工作会议要求,南京药房托管工作上半年将在全市一级医院全面推开,并在每区选择一家二级医院进行试点,下半年改革范围还要进一步扩大。南京市副市长许仲梓在会上表示,在今年二级医院进行药房托管的试点基础上,明年要找一家三级医院进行试点。
南京如此大规模地推进“药房托管”,惊动了卫生部。2月22日,卫生部长高强对南京“药房托管”作了批示:“对南京市创新机制、探索有效管理的精神,应给予鼓励,对实施情况应予关注,了解药价是否降低、医院与药品的经济联系是否切断、群众的负担是否减轻、医务人员的反映等。”
随即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奔赴南京,实地调研“药房托管”。调研结果认为,南京“药房托管”这一模式切断了医生、医药代表之间的联系,改变了医生处方的行为方式,减轻了群众负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03年8月南京栖霞区医院尧化院区率先改革药房管理模式,在全市范围内首次试点“药房托管”。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药房托管”迅速在栖霞、雨花台两区全面铺开。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处于关键时刻,“以药养医”、“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决策者。南京的“药房托管”被认为是我国“医药分家”的一种有益探索。南京“药房托管”何去何从?本刊特地派出采访小组,深入南京栖霞、雨花台两区基层医院进行实地调查。
栖霞区:首创药房管理新模式
本刊记者 庞国明 刘颖
2003年8月18日,南京栖霞区医院尧化院区正式与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签订药房托管协议,将医院药品采购权委托给该医药公司。由此,拉开了栖霞区试验“药房托管”的帷幕。据了解,栖霞区医院尧化院区也是南京最早实行“药房托管”的医院。
尝试两权分离
“以前我们做事总是小心谨慎的,在向卫生主管部门汇报工作时,对‘药房托管’都是一带而过,不敢具体提及医院药房托管后的收入情况。因为我们也不清楚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合法。自从政府肯定了我们药房托管这一做法后,现在我们腰杆可算是挺起来了。”栖霞区医院院长汪厚忠对记者说。
汪厚忠介绍,1950年建立的栖霞区医院是一所二级医院,辖有栖霞、尧化两个院区。其中尧化院区是南京地区最早实现“药房托管”的医院。
汪厚忠回忆说,当时尧化院区正面临着地区快速发展的形势。医院周围有大量拆迁户,面对着一大批低收入人群,紧要问题是如何适应他们的要求,走平民化发展之路。要解决的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首先就要考虑社会效益。“国家相关的政策也要求,逐步把医院门诊药房改革为药品零售企业的一项过渡性措施。既然迟到要走,早走总比迟走好。” 汪厚忠说。
“栖霞区医院尧化院区是当时的尧化卫生院改造而成的。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栖霞区医院于2003年对尧化卫生院实施托管。” 栖霞区卫生局纪工委书记吕俊说。据吕俊介绍,当时的尧化卫生院是一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低,在职职工只有15人,药剂管理人员也只有1人。托管后的栖霞区医院面临着医务人员和药剂人员的严重不足。因此改革现行的药房管理模式就成当务之急。
“当时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吕俊这样认为,“由此,我们想到了医院药房是否也能实施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这一模式呢,或者只将药品的采购权交给社会,而经营权和管理权仍留在医院?”
“当时面临的种种压力,迫使我们探索医院药品管理改革的新路子,也促使我们萌生了‘药房托管’这一想法。”吕俊解释。此外,各方还期望通过新的药房管理模式来遏制医生滥用药、开大处方、拿回扣等行业不正之风,切实减轻老百姓看病的负担。
2002年,经过多方考察调研,反复论证,栖霞区医院决定将新成立的尧化院区药房托管给医药公司经营。“此方案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我院与2003年8月18日将医院药房委托给江苏省中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独家代理我院的药品供给。”汪厚忠说。
制定托管规则
吕俊说:“‘药房托管’是医疗机构以契约形式,实行阳光政策,将药品采购权委托给具有专业化管理水平的医药公司,采用市场化运作,药房经营收益实行按比例分配的一种改革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为防止出现偏差,栖霞区从制度上着手,制定了一系列的程序、规则来保证“药房托管”的运作。
“我们首先统一了思想。医院从教育入手,做好医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理解和支持‘药房托管’;其次,我们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药品托管领导小组,以及以书记为组长的药品托管监督小组,以确保药房托管过程的阳光操作;最后,医院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标,院方对托管过程不断加强管理,规范运作。” 吕俊说。
“药房托管”不是“一托就灵“,也不是”一托了之“,而是必须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与管理有形之手的双重作用才能取得成效。对此,汪厚忠有着清醒的认识。汪厚忠说:“在托管之前,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要追求利润,医药企业必须有其合理的利润,医药企业无利,‘药房托管’就容易失败。为此需要我们从制度上来保证。”
汪厚忠介绍,在实际操作中栖霞区医院重点抓了六个关口:第一,抓人事权的审核,把好药房用人关;第二,抓质量监督权的落实,把好药品质量关;第三,抓目录审批权的掌握,把好药品品种关;第四,抓药品使用权的管理,把好药品使用关;第五,抓物价政策的落实,把好药品价格关;第六,抓财务管理,把好药品收费关。这样,多方面齐抓共管,方能保证药房托管顺利运作。
托管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问题,为面对突发事件,栖霞区医院也制定了相应的对策。汪厚忠说:一是强调医药公司对常用药品必须及时供货,如在48小时内不能保证供货,医院自行采购,对抢救、麻醉等托管方无权采购的药品也由医院进行采购。二是药房托管合同每年一签,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三是开展岗位技能考核,加大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考核力度,促进医务人员提高专业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四是规定医药公司所提供的药品中,品牌药必须占30%以上,所有药品有效期不得低于8个月。五是医院及时对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和处理。
谁是受益者
吕俊认为,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药房托管”带来的实惠,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困局,是栖霞区医院实行“药房托管”的出发点和立足基础。
记者在栖霞区医院尧化院区看到,挂号窗口、药房前都排起长队,每个诊室医生都有病人。住院的病人太多,四楼原先的办公室也装修成了病房。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看病者,他们普遍反映在这儿看病比较便宜。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现在该医院一天的门诊量为400多人,是托管前的4倍。
汪厚忠介绍,药房托管后,医生开方已经回归理性,做到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同样是抗生素类药,能用便宜的青霉素,不用高价的头孢类,因为医院药房多是这类平价药,高价药少了。医生开哪个厂家的药,开多少药,跟他已没有了关系。
药房托管后,平价药占领了该院的药房。汪厚忠解释,现在的药品零售价=中标价×(1+差价率),江苏省规定差价率10元以内的药为38%,10元~50元的药为30%,50元~500元的药为25%,500元以上的药为18%。在栖霞区医院与医药公司签订的托管协议中规定,院方将从药品收益中提成40%,这就决定了医药公司不愿再进高价药了,因为进价越高,医药公司的利润就会越低,甚至可能赔本。
药房托管前医院几乎每天都有医药代表前来洽谈业务。药房托管后,医生专心看病,医药代表也不见了。医院的效益却直线上升。为此,汪厚忠专门列举了一组数字:医院门诊量2003年门诊就诊人数3.6万人次,2004年门诊就诊人数8.9万人次,2005年门诊就诊人数达到了10.2万人次。2003年业务收入为403万元,2004年业务收入1339万元,2005年业务收入1504万元。
为了进一步证实“药房托管”取得的成效。汪厚忠就前两年托管后的栖霞区医院尧化院区与同期未托管的栖霞院区的状况做了详细的对比(见下表)。
如果将尧化院区与栖霞院区的药占比相互对比来计算的话,那么这两年尧化院区总共少向病人收的药品费达476万元。
汪厚忠说:“从今年3月26日起,栖霞区医院尧化院区开展了药品优惠让利活动。医院已将药价整体让利4%,让群众切实得到看得见的实惠。”
雨花台区:政府主导加市场机制
本刊记者 庞国明 刘颖
与栖霞区不同,雨花台区实行“药房托管”更多地凸现出政府主导的色彩。雨花台区卫生局纪工委书记谢长和对记者说:“从2004年9月开始酝酿,到2005年4月我区决定在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运行‘药房托管’。在这2年多的探索中,区委、区政府对‘药房托管’这项新举措始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强有力的支持。为了鼓励医院实行‘药房托管’,区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补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