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演进
是刀耕火种式的粗放开垦,还是精雕细琢式的集约经营
文 图/ 修金来
过分对临床医疗的关注,导致健康管理长期被边缘化。
当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时候,健康管理也开始要完成它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健康有待管理
“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5.3%和79.5%。”“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头号杀手。”“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糖尿病将给中国居民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据卫生部5月12日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高达80.9%的死亡比例格外让人触目惊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卫生部“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明指出,由于膳食不合理、缺乏运动,导致中国群众普遍“三高”,成为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李明说,“中国正处在一个慢性病高速增长期”。
尽管慢性病的危害在逐渐加剧,但是,我国人群对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却极低,比如在高血压群体中,得到有效控制的只有6.1%。
“每年都体检,但每年身体健康指标都在恶化。”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疏远,让李明感到在中国推行健康管理势在必行。
有专家指出,中国90%的医疗费用花在了对疾病的治疗上。“如果在健康的时候,就采取预防措施,费用是很低的,一旦患病,其治疗费用将远远大于健康管理的费用。”李明说:“群众对健康缺乏了解,我们发现很多不健康的因素。虽然他们现在没有患病,但很可能处在疾病的临近状态,通过我们的健康评估,可以对他们进行合理的指导,使这些因素不断化解,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据统计,去医院看病的仅占人群总数的5%,而健康管理作为治疗以外的健康维护手段,完全可以给医院带来市场的外延。“不仅患病的人需要健康管理,健康人同样也需要健康管理。”李明说,“未病先防,使疾病一直往后推,甚至不发病,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了。”
认识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起源于20多年前的美国,它作为固有名词出现在中国,是在2001年。
李明说,国内早期出现过一些类似的概念,比如社区干预、社区预防等,但是,健康管理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测量的管理手段,它和前者有很大区别。
“健康管理是一个隐性概念,其本意是用来改进健康的。”李明解释说,“从狭义来讲,健康管理是没有定义的,就是把人的各种健康需求按照固定模式来管理,只要达到模式的要求,即使使用的方法不一样,也可以称作健康管理。比如,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体检等等,都是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但是,健康教育、咨询等只是健康管理的手段,并不是健康管理。李明说:“前者是不需要兑现的,而健康管理是客户付了钱,需要见到效果的,管理机构是有责任、有义务的。”
李明说:“健康管理和临床医疗的区别在于,医生看病是以经验为标准来确定医疗方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调整治疗方案;而健康管理根据的是一个固定标准,不能根据自己的思路随意调整。”
比如,一位糖尿病人住院,医生的责任就是把他的血糖降下来,至于出院后还会不会出现血糖升高,就不是他的职责,而是健康管理的事情了,需要由健康管理找出导致血糖升高的危险因素来。
李明指出,健康管理解决的就是一些常见的、通用的问题,是要找出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来。
挑战中蕴藏机遇
5月28日,在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白书忠指出,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存在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健康管理理念先进,但学术理论与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健康需求迫切,但服务形式单一、手段落后;主要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经验和模式,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创新服务系统和运营模式尚未建立等。
曾经担任美国健康管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李明,研究健康管理近20年,参与过重大健康管理课题研究。针对目前国内的情况,李明坦言,大家对健康管理的兴趣非常高,但是行业不成熟,人才少,讨论最多的还是怎样操作。
“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改善健康,降低医疗费用,这在国外已经被普遍接受。”李明说,国外健康管理费用的支付者主要为保险公司,通过健康管理,改善健康,减少疾病,比如糖尿病、中风、心脏病等给稳定下来,降低赔付率。
在健康管理服务链中,医院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体检、咨询等都和医院有关。李明认为,“服务链能够转化为价值链,健康管理是多赢的局面,价值链的核心是保险公司,它掏钱,大家就都赢,它不掏钱,谁都赢不了。”
据预测,健康保险的市场份额能够占到人身保险市场的30%左右,到200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3000亿元。在这个价值链中,有很大的一块比例无疑是属于医院。
其实,在多年前,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就为健康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取消公费医疗,设立个人账户,用基本固定的钱解决个人的医疗问题,使多方开始注重合理使用资金,尽量减少医疗支出。”李明说,这是健康管理遇到的一个特别好的发展机会,使人们开始重视起健康问题来。
两类医院的方向
国外的基本情况是:高级医院不会做很多健康管理工作,它们依靠自己的专科特长就完全能够发展下去;但是,以社区为导向的医院,就必须要做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更适合于提供常规医疗,依靠病人数量来挣钱的医院,特别是中小医院。”李明指出,“这类医院还没有意识到市场运作的重要性,或者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运作方法。”
据统计,有70%的病人去大医院就是为了解决小问题,他们占有了大医院的资源,又造成小医院的病人流失。而开展健康管理,是社区医院避开与大型医疗机构争锋,进行差异化经营的主要发展方式。
广州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专家医疗组组长杨哲认为,大医院进行健康管理的方式应该是和小医院不一样的。“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是在大医院看病难,大医院看病都忙不完,哪有时间作预防,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市场问题。”很多专家和医院管理者也都与杨哲持相同的观点。
但是,健康管理对于大医院,并不代表着市场空白,而是有另外的发展方向。
……
详细内容请见《中国医院院长》2006年第15期杂志